导航菜单

看不见的遥望——读刘丽波《草原味道》

刘丽波不是留玻璃,稍有碰撞摔的粉碎,她1973年出生,内蒙人,从小长在呼市,大学毕业到人才市场应聘,当了一名指导老师,正在她野心勃勃展翅高飞时,厄运当头一棒,她得了眼疾,本该手术一做便亮晃晃、水灵灵的她手术失败,遁入史光柱之流。

史光柱是谁?《血染风采》的原型,《小草》演唱者,他当过兵打过仗,四次八处重伤,生死转换捡回一条命,不过他是战士,刘丽波是什么?她是靓女、是宝贝,在家排行老三,父母是学校老师,知识分子家庭可称书香门第的。这么一个如花似玉娇滴滴的大小姐栽此跟头,你说倒不倒霉?白雪公主可能当不成了,然而从地上爬起这是活下来的先决条件。

用黑夜形容双目失明不太确切,黑夜有星光、月光,天阴下雨还有萤火、灯光。黑暗不同,扒不开、推不走、抹不去。人陷进黑暗如同万丈深渊,想要光明做梦去吧。

偏偏刘丽波爱做梦,这个梦没做完,她换个姿势做下个。有梦好啊!有梦至少你做过、爱过、拥有过。梦都没有的人不是死人便是玩具,怎么说她也是草原之女,没有蒙古族血统也有满族基因。一出生,便比我高贵一节,我都能以笔带枪冲锋陷阵,她不也更稍胜一筹。只要不服输,败局已定的人生一样赢了回来。

她这样想也这样做,自学写作尝到甜头一发不可收拾,这样刊那样报,屡屡出手,我见到她的时候她已崭露头角,那是2013年11月,中国盲人文学联谊会在北京盲人图书馆举办成立仪式。她跟母亲来了,我在台上讲话,她坐在台下,她看不见我、我看不见她彼此形如陌路没打招呼,都是目中无人的人,谁也别挑谁的理。

初识刘丽波是在联谊会入会花名册上,因为她是会员,有人推荐她的作品,我翻了两篇有点像通信简报,而且她笔下生花,比记者写得还略胜一筹,瞥了两眼因为事忙没再理会。

今年四月大爱联盟网总监、联谊会理事王福德,说刘丽波想出一本书《草原味道》让我写序,我吓了一跳,如此神速,竟到出书的关节了。当时正赶上英模进校园活动在各地巡讲,我未来得及看她的书稿,南宁、太原等地转一圈两个月已过,再找书稿没了,之前走的急,未在电脑存储。王福德笑问你忙的过来吗?忙的忙不的都要写,她是草原之女,联谊会的高原雄鹰,我不能懈怠,怎么也得添点展翅之势。

书稿发来,我沉浸宽阔的草原。马头琴响,如泣如诉、婉转哀怨的旋律,胜似马的嘶鸣,又如马在低吟,直抵灵魂深处。分明有人闪了泪光,有人端杯的手在颤抖,她哭了,她说没哭。湿地的草原透着泥土草香,湿湿的、爽爽的,沁人心脾。她像个孩子,莽撞的惊扰着安详的草原。她对着草天一色浩瀚无际的远方呐喊,跪下时泪水淌在脸颊。没人注意她的沉默,当初要是多看几眼……,哎~还有身边的亲人。可那是当初不是现在,没有人理解一个盲人看不见的遥望,而这种遥望如同草原的草,在呼啸的人生风雪中,悄无声息地积蓄着春天的力量。

我去过草原,那是地的宽厚,风的抚慰,天的洁净,云的懒散,草的青香交织的美妙世界。第一次是84年11月随英模报告团,深刻的印象是手抓肉、小蠓虫和羊群牧歌。第二次是04年到赤峰,山地草原特色,离天很近,印象是倚天草原、摩天草原。与青藏高原、红土高原的山不同。青藏高原的山陡峭绝断,无声、峡长。赤峰的山伴着沙丘、石头,远看象山,近如土丘,到了山顶不知顶,颇有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意味。第三次是06年年底到包头,纠缠着阴山情节过了阴山,草地连着草地,宽阔连着辽阔,隐约可见的敖包扯出天鹅湖的恋情,无需人诱惑我已跨上战马,没有障碍物的草原宽容无边,没有眼睛一样纵横驰骋。凭着感觉我一望无际的来去。

三次到草原,头一次太过兴奋未留只言片语,二次写了一个援教女孩的《花动草原》,第三次回到家,心还留在草原,借着成吉思汗的雄姿写了一首《驰骋的风》。歌词是这样的:驰骋的风、狂飙的风,驰骋的风、力量的风,驰骋的路上有你也有我,请将你的白云带进我山中······。你无需听完歌词,知道两句是想让你有那个情调,刘丽波有情调也有格调,她不写风景而写风情,按她的话写最熟悉的生活。

有一篇文章不能不提,那是刘丽波的《养羊记》,文中母亲病了,父亲为母亲健康,买了一只临下仔的奶羊,奶羊生小羊,兄妹四人甚是怜爱,不久另一家人生孩子没有奶水要带走山羊母子,她和弟弟不忍离别,文中有这样一段,“那人一手牵着奶羊,一手抱着小羊在前面走,我和弟弟哭着跟着他走,叔叔受不了小泪人跟随,把小羊放下,让我们抱一会儿,我把在呼市上班的二舅给我买的心爱的红围巾给小羊围上,红色的围巾裹着雪白的小羊,很漂亮,小羊不时用头蹭蹭柔软的围巾,我觉得它是喜欢我送的围巾的”这段描写情景交融。把泪光中的姐弟俩推向了恋恋不舍高潮,令人感动且富有人性化描写。

如果说叙事散文以情动人,那么情理相通却是散文不可或缺的元素。《番瓜》是她又一力作,好就好在她用拟人化的手法拓宽了人的视野,文中以过年番瓜为主体,描写一乡下母子为感谢老师为他们交学费来答谢恩人展开线索,逐渐拓展作者对番瓜的认识,文中这样描写“一日一日嫩绿的秧苗出落成了番瓜藤,紧帖着墙,就像一个个勇于攀登的登山运动员”。她接着写到“那些茎须,一副继续使劲的样子,蔓头也高昂着,卷曲着,劲很足。一场雨后,我们能看到蔓头的生长,昨天的叶子还没完全展开,今天的叶子已高高地擎起了。”读到此你有何感受?作者以人拟物、以物拟人。物人一体相得益彰,此文亮点颇多,不用一一列举。

纵观刘丽波《草原味道》,大体可分两类,一是人物传记,二是叙事抒情散文。人物传记不做点评,后一类叙事抒情散文笔法细腻结构严谨,如《酒缘》、《千里姻缘一“鞋”牵》等文章,幽默风趣、感同身受。《炉火》是一篇最具代表性作品,此文首尾照应简洁明快。通过早起的父亲为家人生火,母亲为学生生火,另一个下放到学校不会生火的北大教师深受同学爱戴,不用他烧炉子别人便替他烧好了。三个形象三盆人生炉火,不正是孩子们成长中燃烧希望温暖他人的炉火吗?读后发人深省。

我不太喜欢那种循规蹈矩的作品,不管形式的文章。没有变化不行,变化中没有灵气没有悟性更是空乏其身。时间、地点、人物、情节固然重要,但要融汇贯通灵活使用,有人说人物重要,于是乎说明文都要扯进人来,这太过死板。所以我强调立意,立意清楚再搭结构,人和物都有可能成为主干。情节跟着主干走,主干围着主题展现。尤其散文,写景、写人、写物,只是侧重点不同。所谓形散神不散说的便是这个理。

草是万物的底色,平凡人的象征,草原是家,是它的舞台,我对草有着莫名的偏爱,那是因他是季节的先锋、生命的颜色。“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”,兵更懂得它的坚韧,所谓“一番桃李花开尽,唯有青青草色齐”,唯有小草那种精神,才有平凡中的伟大,愿刘丽波把草原的美与小草的精神融注于笔端,写出更具魅力,更有味道的好作品。

盲人作家刘丽波

草地情深

却有草原人家之美

史光柱

2017年6月2日于北京。

二维码